了解核磁共振——什么是核磁共振
了解磁共振——什么是核磁共振
核磁共振概述:
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叫核磁共振序列,序列就是:射频脉冲,梯度场和信号采集时间等相关各参数及其在时序上的排列组合。不同的组合,产生不同的序列,达到不同的图像权重(对比度)效果。
一般的脉冲序列由五部分构成,即:
- 射频脉冲;
- 层面选择梯度(如果是3D序列则是范围选择梯度);
- 相位编码梯度(如果是3D序列,就有两个方向的相位编码梯度);
- 频率编码梯度;
- MR信号。
以上概念了解就行,后面还会对其着重解析。
为什么有这个文章?
要想弄明白磁共振序列,就得明白磁共振的原理,可以在观看了以下视频后再继续往下看。由于我的高数能力有限,所以,本文内容多为对磁共振原理的定性解读,几乎无高数内容推导,对普通医学生友好。
我们先来看一下常见的厂商的序列:

分类很多,但很多只是每个厂商命名不同而已(例如:GE的快速平面回波序列FSE,飞利浦与西门子叫TSE)。
光看序列名字是无法弄明白序列的,作为初学,我们先看最简单的SE序列。

这幅序列图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,现在我的目的就是弄清楚这个序列上的每一个细节。
提醒一下‼️: 看下去之前,建议有一定的磁共振原理的基础。不然看下去会很懵。
磁共振的原理是:是利用射频电磁波(RF) 对置于静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物质进行激发,发生核磁共振(NMR),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,按一定计算机函数算法进行处理而建立的成像方法。
MR信号
1、射频脉冲(radio frequency)
在SE序列中,进行一个循环会有两次RF脉冲,第一次是90°脉冲,作用为将竖立z轴的宏观磁化矢量M0打倒到xy平面。撤去90°RF后,磁化矢量M0缓慢回复到Z轴,这个过程就是弛豫。
f)
再看前面序列的图片,每个RF脉冲都形成一个小山丘的形态,并且小山两端有下凹,这个形状被称为——高斯函数形态。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个形态,后面再做解释。
2、傅里叶变换
接下来,为了更好理解,我必须引入一个很高级的信号转化方式——傅里叶变换(Fourier transform)简称FT。傅里叶变换的核心思想是:任何连续测量的信号,都可以表示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的无限叠加。⭕记住这一点,可以很好理解后面的知识。

即可将时域信号转化为 ➡️ 频域信号,或者简单理解为将一段时间为横坐标的信号(原始的接收线圈接受的信号)转化为以频率为横坐标的信号(通过计算机处理可转化为图像的信号)。
但是,实际检测到的磁共振信号并不是像上图一样(并不均匀,由于各种因素影响,磁共振信号会衰减)。如下图:

当有两个信号混在一起时:

当信号数量继续增加混合,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他们的频谱图:
(由水、乙醇、丙酮组成的混合物的质子MR谱)
🔴 MR频谱:样品中有很多频率(化学位移)的FID信号的傅里叶变换若FID含有很多个共振频率,其傅里叶变换后则显示沿频率轴有很多共振线,线高代表信号强度或能量,这就是所谓的磁共振波谱。尽管时域信号FID复杂得难以辨认,然而经一维傅里叶变换后得到的波谱,就是各条谱线的线形函数。
3、FID信号
接下来还是有必要讲一下FID信号,它是在90°脉冲施加后,M0逐渐偏转到Z轴的过程中产生的。由于这个时候并没有施加相位编码与频率编码磁场,因此FID内仅包含被选定层面的所有的不包含位置信息的信号。对FID进行傅里叶变换,就可形成上图的MR频谱。FID通常不用于形成MRI图像,但它是形成核磁共振图像的原理基础。
高中我们学过——因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,分为动生电势(线圈切割固定磁场)和感生电势(线圈内的磁通量大小发生改变)。不知道下图能否唤起各位的记忆。

磁共振信号的检测是将一个检测线圈放到与磁场旁边,当M0在Mxy面的分量与其不停相切割,同时,Mxy由于弛豫,也在不断减小,就形成了随时间衰减的FID信号。具体细节含大量数学知识,这里不再赘述。
正式开始吧!😆
三大编码
接下来是决定磁共振信号的空间位置的三大空间编码(选层、频域编码、相位编码)。分别在三个方位Z、X、Y上进行性空间定位。但是磁共振成像是多平面,多方位的。因此并不是说:选层就一定是定Z轴方向,频域编码就只能在X轴方向上,相位编码就只能在Y轴方向上。继续往下看你可能会更深的理解这一点。
为了方便理解,这里给出一个磁共振空间编码的简图(接下来的说明都是按照这个图来说明的):
1.选层编码
现在开始来说选层,在没有施加Gz的时候,所有处在主磁场的质子都绕Z轴进行进动。在保证主磁场均匀性的情况下,他们的绕Z轴的进动频率与相位几乎没有任何区别。并没有朝向XY平面的磁分量。这个时候给一个与他们进动频率相同的RF,所有的M0都将偏转到XY平面。如果这样,当撤去RF,就会测到整个物体的弛豫信号,这显然不行。因此就需要施加一个Z方向上的梯度磁场叠加到原来的主磁场上。

通过以下进动公式:
1 | w0 = 2πf0 =γB0 |
γ是旋磁比是一个定值,施加梯度磁场后的B = B0 + ΔB 即图示前方的值,最后即可算出各个梯级下的质子进动频率。在这个时候给定一个频率带宽一定的RF,就可使该频率范围内的质子发生偏转。例如:选择一个63.84~63.83mHZ带宽,就只有头顶的63.833mHZ与63.8379mHZ的层面的质子被选中发生偏转。每次施加选层梯度时,均会造成层面内质子的失相。为了去除这个失相效应,在90°射频脉冲激励的同时施加Gz梯度场,并在Gz的后续有一个波形向下的反向梯度。这个反向梯度也被称为重聚焦梯度,主要目的在于使层面方向质子的自旋强制同相。180°脉冲时的选层梯度可以施加也可以不施加(见上面序列图),取决于采集的层面数。180°脉冲时刻施加的选层梯度,会采用一种被称为“损毁”梯度的方式,两边正向凸起的部分就是损毁梯度,目的在于使回波信号在TE时刻达到最大的重聚焦。

选择层厚由梯度磁场和RF带宽共同决定:

因此,越窄的RF带宽与越大的梯度磁场(Gz斜率越大)所选的层厚越薄。这里就要提到前面说的高斯函数式脉冲。除了高斯函数,常见的脉冲函数还有方波函数,sin函数。之所以选择高斯函数,是因为它产生时间短,带宽窄。因此高斯函数式脉冲更为常用。
2.相位编码:
选好层后就是Y轴方向上的定位,这里使用相位编码。理解好了相位编码,那么频率编码会好理解许多。选好层后,选定层厚内的质子开始向Z轴发生偏转,但是可以说他们的进动频率相同,相位也相同。就像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并排踏步走一样。这样显然不行,这个时候,在Y轴方向上施加一个Gy的梯度磁场,这时,在高磁场内的质子进动变快,在相对低磁场的质子进动变得相对慢。就像你的朋友突然加快了脚步,这个时候,你的脚步就和他不一样了。当你抬脚的时候,他的脚刚好落地。这个时候关掉Gy,这种相位差被保留了下来。

(左侧为未施加相位编码,右侧为施加相位编码)
可是,他为什么要叫相位编码,而不叫Y方向编码呢?我们将这一变化在y轴方向上以坐标轴的方式表现出来(画工拙劣,实在抱歉):

因为Gy的施加与关闭,质子进动的新的“初相”出现了差异,但是它们的频率并未发生改变,这就是相位编码所想要达到的效果。
3.频率编码:
接下来是频率编码。在相位编码结束后,在X轴方向上也施加一个梯度磁场,这个时候,在X轴上不同磁场强度的质子进动频率发生改变,即产生如下效果:

(频率编码梯度施加后的频率变化(箭头大小表示频率大小))
同样的,将他们转化为以时间为横轴的图来看:(可以自己再意会一下)

X方向上的质子的进动频率发生了变化,由于Gx梯度磁场并在信号采集的整个过程都是开启的,因此这个频率差,持续整个信号采集过程。
当相位编码后,再进行频率编码,则会产生如下效果:

(通过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,各体素内的质子具有独自的频率和相位)
自此,SE序列图完全明白了,但是还有一个,究极难题,就是怎样将这些采集来的信号存储起来,并转化为图像。
✔️ 磁共振简单基础